佛界泰斗:

太虚大师

来源:雪窦山

时间:2021.09.05

太虚大师(1889—1947)俗姓吕,乳名淦森,祖籍浙江省石门县(今桐乡市),清光绪十五年(1889)腊月十八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州(民国改为海宁县)长安镇。父亲吕骏发,大师出世第二年病故。四年后生母再嫁,大师由外祖母抚养。16岁时,智识渐开,内心的苦闷也随着年岁而增加,乃萌出世念头,决计到普陀出家。


是年四月初,他借故离开长安镇到普陀山去,错上了到苏州去的船,发觉后在中途平望下船,平望距莺豆湖边的小九华寺不远,想起九岁那年随外祖母朝拜过,乃到小九华寺,找到住持宁波断桥头玉皇殿的士达和尚,住了几个月,士达领着他到宁波,托请奘年老和尚照应。


奘年老和尚是太虚的师祖,对他极其慈爱,并为他立了一个表字叫“太虚”。后奘年和尚陪师到天童寺求戒。传戒的和尚是天童住持八指头陀寄禅。奘年和尚请寄禅写介绍信,送师到永丰禅院学经。寄禅看出太虚神慧,堪为法器,有意栽培他,当下修书介绍他到永丰禅院依水月法师。大师到永丰禅院几个月的工夫,一部《法华经》已读诵得滚瓜烂熟。水月很器重他,让他住在内库房。这段时间太虚阅读了《指月录》《高僧传》《凤洲纲鉴》;继之受读《楞严经》,并买了《诗韵》,学习作诗。


这时,福建籍的圆瑛法师,在天童寺从寄禅和尚习禅,常到永丰禅院访水月法师。圆瑛长于诗文,太虚正在学诗,二人遂由诗文结为朋友。大师18岁时,到天童寺去听道阶法师讲经,就搬进天童寺住入禅堂中,开始学习坐香、跑香、屹放参、敲教香、当值、出坡等。住入天童寺,和圆瑛见面的机会更多,圆瑛约他在御书楼上关圣像前,订盟换帖结为兄弟。


翌年,他在天童寺听道阶法师讲《楞严经》《相宗八要》及《贤首五教仪》。道阶法师在讲堂上称赞阅藏的好处,圆瑛鼓励并介绍太虚到汶溪西方寺阅藏,为他引见净果和尚。净果安置太虚在藏经楼阅藏。大师在《自传》中说:圆瑛介绍我到西方寺阅藏,大有造于我一生,故后来他与我虽不无抵牾,我想到西方寺的阅藏因缘,终不忘他的友谊。


在西方寺阅藏期间,有一位华山法师来访净果,也住在阅藏寮。华山是一位具有新学根底,且具有革命思想的人物。他在杭州与松风创设僧学堂,见太虚有慧根,就对他讲世界大势、中国情形及佛教要改革流弊、振兴僧学,才能适应时代潮流等等。大师初闻此说,不以为然,二人辩论数日,相争莫决。为好奇心所驱使,表示愿意看看新学的书籍。华山拿了一部分书给太虚看,包括康有为的《大同书》、梁启超的《新民说》、章炳麟的《告佛弟子书》、谭嗣同的《仁学》、严复的《天演论》等。读后,陡然激发他以佛学入世救世的弘愿,使他由“超俗入真”转到“回真向俗”的路上,也因此与华山深相契好。


此后他又结识了革命僧人栖云。栖云俗姓李,湖南人,传闻中过秀才,弱冠出家,曾从八指头陀参学五六年,又到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光绪末年,与徐锡麟、秋瑾等回国潜图革命。大师受栖云革命思想的影响,有了“中国的佛教亦须经过革命”的思想。


宣统元年(1909)初,大师接受华山和栖云的劝说,到南京入杨仁山居士创办的“祗洹精舍”就读。读了半年,精舍因故停办。由华山推荐,到普陀山的化雨小学任教员。年底,又回到西方寺阅藏。宣统二年(1910)正月间,栖云由广州来到西方寺,约太虚到广州,协助白云山双溪寺住持月宾组织的僧教育会。月宾是湖南人,与当地僧侣有语言习俗上的隔阂,僧教育会未组织起来,暂在双溪寺安住。


栖云与广州的革命人士往来频繁,大师也时常参加各种秘密集会。革命党人粗豪放浪,受他们的影响,大师也变得豪放不羁。同时,他又交了许多佛学诗文上的朋友。翌年3月29日,广州革命党人起义,七十二烈士殉难,官厅追捕党人颇严,大师迁到江西会馆避风头。4月9日,栖云被官厅逮捕,并在栖云寓所查得《吊黄花岗》诗,官厅认为太虚有革命党的嫌疑,就派差役到白云山双溪寺拘捕,索之不得。后来经过他的诗友江孔殷、盛季莹等向官方疏通,得到官方“速即自离广州,可以不究”的承诺,乃于是年夏天,平安返回上海。


宣统三年(1911)中秋节后,武昌起义,接着各省响应,民国肇建(1912),以南京为国都。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太虚大师与同学杨仁山等,在南京组织“佛教协进会”,设办事处于毗卢寺。面谒孙大总统,颇受嘉许。后拟在金山寺召开“佛教协进会”成立大会。开会之日,由于新旧派的对立,会场上发生冲突,协进会因而停顿下来。4月,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出面,在上海组织“中华佛教总会”,召太虚到上海相助。“佛总”成立,太虚大师组织的“佛协”也并入“佛总”。到了民国二年(1913)元月,寄禅法师以保护寺产事到北京内务部交涉,于北京法源寺入寂。寄禅的诗友熊希龄以事闻于大总统袁世凯,政府准予佛教总会成立,对寺产稍有保障。是年3月底,“中华佛教总会”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选出常州天宁寺的冶开和热河都统熊希龄为会长,释静波为副会长。会中通过太虚大师为《佛教月报》总编辑。


民国初年,由于所办的“佛教协进会”失败,继之八指头陀逝世,使太虚大师对佛教的前途颇感悲观,再加以种种世缘的牵扯,使他对佛教大有离心的趋势。但使他终不与佛教绝缘,一者寄禅生前曾唤他入其丈室,诵《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章相勖勉;再则他的师祖奘年老和尚对他始终关怀爱惜。由这两位老人的关系,使他不忍心脱离佛教。


民国三年(1914)夏天,他自消沉中振作起来,到普陀山闭关。在关中坐禅、礼佛、写作、阅读。民国四年(1915)10月,北京政府公布《管理寺庙条例》三十一条,条文中予地方官以限制僧徒及侵害寺产的大权。他在关内阅及,审度时势,撰写了《整顿僧伽制度论》一书,备异日施行。


闭关三年,本应到民国六年(1917)秋天才满期。但春天他动了出关之念,请了余老和尚来为他开关。是年,他29岁,留了胡须,看起来老成稳健,已非昔年的疏放情态了。出关之后,到上海、宁波各住了一阵子。这时台湾基隆月眉山灵泉寺住持善慧和尚,请圆瑛法师去讲演佛学,圆瑛事繁不能分身,荐太虚大师以替代。大师以此机缘,游历了台湾的基隆、台中。在台中寓慎斋堂,应雾峰林纪堂、林献堂兄弟之请,到林宅为说佛法。台湾演讲事毕,善慧和尚陪着他到日本游历及考察,两旬后回国。


出关以后,太虚大师对于自己在关中三年的研究和创见增加了信心。他立下了整顿僧制的心愿,从而开始了他为时三十年的改革运动和弘法事业。民国七年(1918),他得到陈元白、蒋作宾、黄葆苍诸人的发心协助,在上海创办“觉社”。觉社以出版专著、编辑丛刊、演讲佛学、实地修行为宗旨,这是他从事佛教改革运动的第一个据点。民国九年(1920)2月,把《觉社丛刊》季刊改为《海潮音》月刊,推动佛教改革运动,倡导人间佛教。《海潮音》创刊迄今八十余年,目前仍在台湾继续。


太虚大师的弘法事业从民国七年(1918)开始,数年之间,遍历上海、杭州、武汉、北京、广州、长沙,讲席频开,法筵极盛,尤以武汉方面的信众,对太虚大师的志业支持最为热切。民国十一年(1922)“武昌佛学院”创立,为整顿僧伽制度作了准备。汉口佛教会成立“宣教讲习所”,聘太虚大师为所长,招生讲习。民国十二年(1923)暑假,主持庐山暑期讲习会,首开自由演讲佛法的风气,使中外他教教徒亦大为惊异。民国十三年(1924)7月,大师出席了在庐山举行的世界佛教联合会,并发起组织“中华佛教联合会”。民国十四年(1925)冬,日本召开东亚佛教大会,我国佛教界组织中华佛教代表团,由太虚大师任团长,率团赴日出席。民国十五年(1926)春,大师与章炳麟、熊希龄等发起组织“全亚佛化教育社”(后改名为“中华佛化教育社”)。7月,拟筹办环球佛教图书馆。8月,南游星洲,10月返国。民国十六年(1927)4月,出任厦门南普陀寺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


民国十七年(1928)7月,太虚大师在南京成立“中国佛学会筹备会”,继而出国赴欧洲弘法。圆瑛法师曾参加了南京的“佛学会”,但回到上海后,即为所谓“名流居士”者所包围。民国十八年(1929)在上海另行成立了“中国佛教会”,会址设于上海觉园。6月召开成立大会时,太虚大师已自欧美弘法回国,也参加了成立大会。大会中圆瑛当选为主席,太虚当选常务委员。“佛教会”成立后,太虚大师与王一亭居士联名上书国民政府,陈述佛教会成立的理由,于民国十九年(1930)3月获得内政部立案。


民国十九年(1930)春,游化闽南,在南普陀讲经,并应大众之请,连任南普陀寺住持。9月,成立世界佛学苑所属的北平“柏林教理院”,并入川弘法。民国二十年(1931)4月,以南京佛国寺为世界佛学苑苑址。同月,任全国佛教徒会议执行委员。10月,游化开封、洛阳、西安。11月,在西安被公举为崇仁寺住持。民国二十一年(1932)10月,受蒋介石之邀,任奉化雪窦寺住持。12月,辞去南普陀寺住持。民国二十四年(1935)4月,促成《佛教日报》创刊,任社长,范古农任总编辑。11月,赴香港弘法。


民国二十六年(1937)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对华发动长达8年之久的侵略战争。8月太虚大师入川,12月迁“中国佛学会”于重庆长安寺。民国二十七年(1938)10月,迁《海潮音》杂志社至重庆。同年在重庆组织中国僧伽救护队,于空袭时出动救护伤亡。民国二十八年(1939)5月,当选为云南省佛教会理事长。9月,组织中国佛教访问团并任团长。12月,率团访问东南亚佛教国家,由滇入缅。民国二十九年(1940)元月,由缅甸至印度,转锡兰。3月抵新加坡,转吉隆坡、槟城。4月,访问团返回星洲后取道西贡、河内返回昆明。


民国三十年(1941)2月,任东方文化协会名誉理事。民国三十二年(1943),与于斌、白崇禧、冯玉祥等发起组织“中国宗教徒联谊会”,任常务委员。同年2月,任大雄中学董事长。民国三十三年(1944)8月,患轻度中风,在重庆缙云山疗养数月,始告痊愈。民国三十四年(1945)春,任西安大兴善寺巴利三藏院院长。12月出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


民国三十五年(1946)元旦,国民政府授予胜利勋章。4月返回南京,在镇江焦山设僧才训练班,为整理佛教训练人才。8月,抵镇江焦山主持训练班结业典礼。民国三十六年(1947)1月3日,大师回到阔别10年的雪窦寺,留三宿,不胜废兴之感,作《重归雪窦》诗云:“妙高欣已复旧观,飞雪依然寒色侵;寺破亭空古碑在,十年阵梦劫灰寻。”3月12日,在上海玉佛寺为震华法师行封龛礼,说法将毕,忽中风旧疾复发,延至17日下午圆寂,享年59岁,僧腊44年。荼毗后得舍利子300余颗。民国三十八年(1949)1月6日,,建色身舍利塔安葬在雪窦山。


民国三十六年(1947)6月6日,国民政府颁发褒扬令:“国民政府令,三十六年六月六日,释太虚精研哲理,志行清超,生平周历国内外,阐扬教义,愿力颇宏。抗战期间,组织僧众救护队,随军服务,护国之忧,尤堪嘉尚。落闻逝世,良深轸惜!应予明令褒扬以彰忠哲。此令!”


在近代中国佛教史上,太虚大师不仅是一代佛教领袖,同时也是佛学思想的巨擘。他的佛学思想虽然得力于他钻研经典和各宗教法,但对佛学的见解,亦来自其亲身的体验。大师有两句名言:行在瑜珈菩萨戒本,志在整理僧伽制度。在他计划推行的佛教改革方案中,有下列三项重点:

一、革除:革除历代君相利用神道设教的迷信;革除家族化剃度、法脉的私传产制。

二、改革:改革避世遁隐为精进修行化导社会;改革度死奉事鬼神为资生服务人群。

三、建设:建设由人而菩萨的人生佛教;以人生佛教,建设中国僧寺制;建设中国大乘人生的信众制;以人生佛教建设奉行十善规则的民俗及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