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菩萨信仰与佛教自我变革:2025雪窦山弥勒文化高峰论坛纪要

来源: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

时间:2025.11.11

11月9日下午,“2025·雪窦山弥勒文化高峰论坛”在浙江佛学院太虚大讲堂内拉开帷幕。作为雪窦山名山建设及弥勒文化研究与传承的核心品牌活动,本届论坛延续“五大菩萨与五大名山”的经典主题,并正式纳入浙江省“之江论道”品牌系列之中,以“五大菩萨信仰与佛教自我变革”为核心议题,将中国菩萨文化传统与当代我国宗教中国化实践相结合,探讨五大菩萨信仰与佛教自我变革的内在逻辑。山东大学李向平、西北大学李利安、上海大学程恭让、华东师范大学唐忠毛、浙江大学孙英刚五位佛教文化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采用“五人论道”方式,用近三小时的深度对话,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近600位听众奉上一场兼具学理厚度、文化温度与现实指导意义的思想盛宴。奉化区民宗局局长吴文豪先生担任会场主持人,李利安教授作为与谈人之一,兼任与谈环节的主持人。



浙江省民宗委宗教一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楼剑涛,宁波市民宗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二级巡视员周悦德,奉化区委常委、宁波溪口雪窦山名山建设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溪口镇党委书记张义廉,奉化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民宗局局长吴文豪,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浙江佛学院院长、雪窦山资圣禅寺方丈怡藏大和尚,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宁波市佛教协会会长、天童寺方丈诚信大和尚,浙江省佛教协会秘书长黄年华,奉化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奉化区弥勒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何剑波等出席了本次论坛。


论坛背景:以弥勒文化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雪窦山弥勒文化高峰论坛既根植于雪窦山深厚的弥勒文化底蕴及其现实价值,又对接于新时代佛教中国化的主体方向。一方面,雪窦山作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是布袋弥勒菩萨的应化道场,承载着千年弥勒文化传承的使命,其包容、亲和、喜乐、慈悲、济世的菩萨精神,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乐善好施”等价值理念的生动体现;另一方面,随着弥勒菩萨融入中国化菩萨组团的体系,四大名山向五大名山转变,既传承了中国化菩萨信仰的基本情趣,又彰显了佛教自我变革传统在新时代的再度勃发,为宗教中国化提供了新的范式。


为进一步挖掘弥勒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佛教中国化实践,雪窦山弥勒文化高峰论坛自创办以来,始终以传承弥勒文化、服务时代需求为宗旨,已成功举办两届“五人论道”活动:2018年的“五人论道”以“五大菩萨信仰与中华文化复兴”为主题,首次将五大菩萨信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紧密结合,开启了五大菩萨这一文化体系与新时代热点议题对话的先河;2019年的“五人论道”聚焦“五大菩萨信仰与佛教中国化方向”,深入探讨菩萨信仰体系与中国社会及中华文化的相融合路径,为推进佛教在新时代进一步中国化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撑。




历经两届沉淀,论坛已形成学术为基、通俗为要、现实为靶的鲜明特色,成为连接宗教事务管理者、宗教学术研究者及宗教界人士等三支队伍的重要纽带。在此基础上,2025年论坛进一步深化主题,聚焦“佛教自我变革”这一核心命题,这既是对中央关于“激发宗教界主动作为、自我变革”及“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精神的积极响应,也是雪窦山弥勒文化在新时代寻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实践,旨在通过梳理和解读五大菩萨信仰体系与佛教自我变革的深度关联,既为新时代佛教中国化寻找可行的路径,也为当代人化解心灵困惑、促进道德提升、实践喜乐人生提供文化资源,同时挖掘和弘扬有助于宗教和顺、民族和睦、社会和谐的佛教智慧。


吴文豪局长在开幕主持中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发宗教界主动作为,自我变革,对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至关重要。本次高峰论坛正是响应这一时代号召,旨在通过对五大菩萨信仰中慈悲、智慧、行愿等核心精神的深度挖掘,探讨佛教在教义阐释、制度建设、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自我革新路径。雪窦山作为弥勒菩萨的应化圣地,承载着慈心济世、涵容万象的文化基因,此次论道不仅是对传统信仰的薪火传承,更是对佛教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积极探索。


佛教自我变革:菩萨信仰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演进

      

李利安教授在诠释论坛主题时认为,五大菩萨信仰体系的形成是佛教自我变革的最新成果。他指出五大菩萨信仰既有坚实的历史根基,也有理论体系完备自洽的内在逻辑。从历史来说,中国佛教史上最流行的菩萨信仰便是包括弥勒在内的五大菩萨,其中弥勒和观音在隋代以前最为兴盛,唐代随着华严宗的创立而促成文殊和普贤菩萨的脱颖而出,中晚唐以后地藏菩萨开始盛行。从理论来看,随着“大慈与乐”这一理念的加入,原有四大菩萨信仰中所彰显的愿、行、悲、智四大理念的目标指向更加鲜明,佛教思想与实践的价值归宿得到彰显。他同时指出,五大菩萨与五大名山的倡议在太虚大师住持雪窦寺时最先提出,20世纪80年代赵朴初居士再次论证这一理念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直到2016年国务院批复雪窦山文化建设规划以及2017年中央电视台“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宣传片的推出,五大菩萨信仰事实上已经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如今雪窦山作为弥勒道场的文化建设事业已届十年,去年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此盛大举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五大菩萨与五大名山的文化建设成效进入国际视野的契机。随着弥勒菩萨和雪窦山的加入,五大菩萨和五大名山体系更加完善,也更契合现代社会人们对精神幸福的追求,堪称新时代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体现。




五大菩萨信仰的灵魂自然是“菩萨”。菩萨这一概念伴随着“菩萨道”“菩萨学处”“菩萨乘”等一系列概念,沉淀了丰厚的内涵,形成完整的体系,对其含义的厘清,是讨论五大菩萨信仰的逻辑起点。程恭让教授言简意赅地阐释了“菩萨道”的基本内涵,尤其是以“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和“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为切入点展开诠释:六度侧重于菩萨自身的修行,四摄则强调菩萨利益众生的实践。其中,般若是六度的核心,代表佛教认识世界的根本智慧;而四摄则体现为善巧方便,属于实践层面的灵活运用。般若智慧可对应于理论理性,善巧方便则对应于实践理性。从菩萨慈悲利他的角度进一步延伸,佛教自我变革的关键,在于佛菩萨必然具备善巧方便的实践智慧。

      

孙英刚教授探讨了菩萨道的渊源与流变。他认为,佛教的发展就是佛教不断自我变革的结果。早期佛教一直秉持一个基本的传统就是自我修行,自我成就,这便是罗汉道。菩萨道的核心,第一是慈悲为怀,第二是勇猛精进。慈悲以众生平等为前提,众生平等便必然打破宗族、血缘、地域的界限,这几乎可以同17、18世纪欧洲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相提并论,并引发了一次系统的全球化。菩萨的勇猛精进经常被忽视,但这正是佛教这次自我变革的关键,菩萨代表着佛教开始面对现实,积极干预世间,呈现出全新的风貌。以上两点,不但是早期大乘佛教菩萨精神的核心,也是东亚佛教信仰的重要传统。而弥勒信仰不但是最早的菩萨信仰,而且是菩萨信仰的核心内容之一,更为有趣的是,弥勒和西方基督教中的弥撒亚可能来源于同一个词,那么在公元前后,两种救世主信仰同时兴起,对整个世界的文明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最早的菩萨信仰,在历史上,弥勒信仰之所以能成为佛教信仰的重要部分,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弥勒信仰强调对国家的贡献,这一点在日本和朝鲜的历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二,弥勒信仰强调利乐众生,具有广泛的救度精神。


李向平教授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对菩萨道进行了历史定位。他指出,菩萨信仰代表了佛教的根本精神,也代表了东亚文明的核心内涵。菩萨信仰既包含信仰的最高境界,也涵盖了下化众生的实践底线。在与多种文明比较时,菩萨信仰展现出其独特的特点,它是一套以人的情感、行为与自我实现为核心关怀,强调觉悟与超脱的价值体系。从“自我”到“自修”与“自我觉悟”,进而体认“无我”的境界,这正是大乘佛教的精神特质,也是菩萨信仰的重要内涵。从历史定位来看,菩萨思想的诞生是佛教史上第一次重大变革,由此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亚伯拉罕系统宗教的价值体系和文明形态;而佛教菩萨信仰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则是佛教史上第二次变革,标志着东亚世界不同于成圣成仙的另一种人格修炼系统;近代人间佛教的兴起,菩萨信仰也开启了第三次变革,出现“菩萨公民”这种与现代文明呼应的新形态;而当前我们正面临佛教菩萨信仰的第四次自我变革,这正是我们今天讨论五大菩萨信仰与佛教自我变革的核心话题。李向平教授通过佛教的四次自我变革,诠释了菩萨道的历史定位和重要意义。




唐忠毛教授则聚焦中华菩萨道的历史演进,尤其是菩萨信仰传入的中国化历程。在他看来,跨越千年形成的五大菩萨信仰,是佛教中国化的史诗级典范。菩萨信仰的中国化的核心在于信仰实践的中国化,其过程与作为佛教中国化关键一环的“名山信仰”紧密相连。这一历程主要体现为三大路径的同时推进:菩萨形象、菩萨叙事和菩萨道场的中国化。因此,五大菩萨组合本身就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经典表述。


佛教中国化:布袋弥勒的文化定位与当代价值

      

在上述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弥勒菩萨不断进入专家们的视野,俨然成为菩萨信仰的核心元素和主要象征。作为古代佛教菩萨信仰兴起时的“开路先锋”和现代佛教菩萨组团体系的“后起之秀”,弥勒信仰从古到今、从印到中,从理到事,均占据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大乘佛教菩萨信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中拥有重要地位。离开了弥勒,无法讨论菩萨信仰的起源和定义,也无法开启五大菩萨信仰的全新格局,更难以理解五大菩萨信仰体系所彰显的佛教自我变革的内在逻辑与本质特性。事实上,雪窦山之所以作为五大名山之一而成为天下瞩目的文化名山,正是因为布袋弥勒一千年前在此地的那次神奇应化,而这次应化不但标志着中国弥勒信仰的自我变革和弥勒信仰新时代的到来,而且标志着中国佛教在唐宋之际的重大转型。

      

李利安教授在与谈过程中梳理了中华弥勒的历史轨迹,他将这一历史进程划分为四期:中华弥勒的一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上生兜率净土、下生人间净土这两种彼此呼应的信仰为核心,满足人们对具有彼岸世界性质的净土的向往,呈现出极强的神圣性;中华弥勒的二期,南北朝后期兴起特别是唐代开始真正的兴盛,以无著与世亲等所传、真谛与玄奘等所译的弥勒一系理论与实践为主体,由印度的瑜伽行派转变为中国的唯识学,呈现为极强的学理性;中华弥勒的三期,与唐宋之变相应而生,以布袋弥勒形象为代表的一种全新的弥勒信仰,既突破净土信仰的外在神圣性,又突破唯识学说的艰涩玄奥性,将菩萨的智慧通俗化融入生命的内在体验之中,与禅宗融为一体,呈现出极强的生活性;中华弥勒的四期,则是太虚大师开创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慈宗”,不但创造性继承了弥勒信仰的全部历史资源,而且在对接现代社会过程中实现创新性发展,试图建构一种能够迎接现代文明挑战的新型佛教,这便是人间佛教,所以四期弥勒呈现出极强的综合创新性。李利安认为,雪窦山作为弥勒道场,其文化资源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中华弥勒三期的布袋弥勒,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太虚大师的慈宗理想。



唐忠毛教授阐释了中华弥勒的基本内涵与精神特质。他认为,弥勒信仰是一种特殊的菩萨信仰,具有会通各系佛法、兼通多重角色、并在理论和实践、信仰与学理、精英与民众等多个层面全面展开的特点,布袋和尚所代表的中国化弥勒文化与禅宗思想密切相关,其形象的出现推动了佛教的民间化与生活化,使弥勒信仰从高深的义理走向寻常生活,并融入中华文化的肌体之中。他还特别提醒大家要深刻理解布袋弥勒的微笑,认为这种微笑的背后传递着一种特别的精神,是一种与禅宗会通了的弥勒思想,其宽容、包容、喜乐、慈悲的精神体现了人间佛教的基本特质——生活性与喜乐性,这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条重要线索。他还指出,弥勒精神不仅对提升个人境界具有指导意义,也为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有益启示。孙英刚教授对布袋弥勒的思想内涵也做了一些补充,特别是他以早期一佛二菩萨的三圣组合造像,将弥勒与观音结合在一起来观察弥勒的思想特征,并将视线拉回太虚大师时代的“慈宗”建构,体现了布袋弥勒穿越古今、走向未来的一些思想特征。

      

李利安教授介绍了怡藏大和尚对布袋弥勒思想内涵的一些解读。仅从外在形象的表法意义来看,布袋的插秧歌所说的“六根清净”就是般若智慧的功用,这是布袋弥勒全部思想与实践的哲学根基;大肚能容,体现的是一种包容的胸怀;笑口常开,彰显了告别忧虑与阴暗之后的生命品质;袒胸露乳,体现的则是一种随心自在、轻松舒适的生活风范;大腹便便,可以用中国人常说的心宽体胖来诠释,心宽正是这个时代很多人的美好诉求;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被解释为福气洋溢;田间地头及童子相绕,象征的是布袋弥勒的行住坐卧总是在寺院围墙之外,彰显的则是布袋弥勒深入底层社会、与民众打成一片的亲和姿态;通俗幽默,体现了布袋弥勒的教化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革,他的角色也因此从唯识祖师转型为人间生活中的禅师,这是唐宋之际中国佛教整体自我变革的体现。



如果说四大菩萨信仰是古代佛教中国化在菩萨信仰方面的最终成果的话,那么五大菩萨信仰则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佛教菩萨信仰自我变革的最新成果。从四大菩萨到五大菩萨,关键就是布袋弥勒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得到普遍认同的结果,这种在唐宋之际实现自我变革的弥勒信仰,不但在弥勒上生、下生、唯识等三大信仰遭遇重大挫折时迎来了弥勒信仰在中华大地继续发展的重大转机,而且为五大菩萨信仰体系提供了逻辑自洽的支撑。程恭让教授从历史、文献与哲学等多个角度,论证了弥勒菩萨位列五大菩萨的合法性。他指出,从佛教信仰史来看,弥勒菩萨信仰具有最为悠久的历史依据,作为最早的菩萨信仰,而成为各系佛教一直认同的信仰;从佛教文献学角度而言,弥勒信仰在早期的汉译佛经如支娄迦谶所译的《道行般若经》中即有明确的记载,是最早传入中国汉地的菩萨信仰体系;而在佛教哲学层面,弥勒信仰亦提供了极为精深的哲学范式。程教授进一步指出,弥勒菩萨与地藏菩萨在现有学术研究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其地位可能被严重低估。例如,玄奘大师的个人信仰是否包含地藏信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此外,程教授强调,布袋弥勒信仰是与“人间佛教”理念联系最为紧密的菩萨信仰形态,而人间佛教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佛教的主体潮流和中国佛教未来的希望所在。程教授认为,弥勒信仰的历史与现实,可以证明弥勒加入之后的五大菩萨信仰体系的合法性。

      

关于五大菩萨信仰的社会价值,孙英刚教授结合时代背景,探讨了五大菩萨信仰与宗教和顺、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及国家长治久安之间的内在联系。他认为,结合现实,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五大菩萨信仰的价值,怎么说都不为过。从历史角度看,菩萨信仰具有打破边界的积极作用,如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华夷秩序”的界限,为化解民族矛盾、促进边疆治理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佛教的发展也推动了经济与艺术的繁荣,特别值得重视的便是菩萨信仰与商业经济的关系,以及菩萨形象在文学艺术中的普遍存在。此外,菩萨信仰所具备的共通性特质,能够在调和社会矛盾与民族关系方面发挥重要功能。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孙教授认为中国佛教已经不是一个外来宗教,而是中华大地上培育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李利安教授还补充说明布袋弥勒超越宗教范畴的文化共享特性,因为布袋弥勒所具有的包容、喜乐、亲和等非宗教精神风范更加适合搭建跨宗教对话平台,对于促进各宗教之间的价值认同、实现宗教和顺,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李向平教授探讨了五大菩萨信仰对生命关怀的意义。他认为,佛教毫无疑问已经深深地嵌入中华文明的肌体之中,五大菩萨信仰与中国人的生命观有深刻的关系。例如布袋弥勒的笑口常开,便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命观。曾在雪窦山展览过的《喜满华夏》画作代表了中国人的美好诉求,但是喜怒哀乐才是人之常情,特别是在这个内卷的时代,喜便是一种生命的境界。另外,弥勒的未来指向也体现了一种生命观念。李向平教授认为生命观念中的时间、空间和关系三种要素非常重要,以生命观念为主题的宗教信仰在根本上都是人际关系的升华,是一种从低到高、最后通向终极的提升过程。在这种关系中,既有家国关系,也有天人关系,一直到觉悟的关系和道德的关系等。缘分共筑每一种关系,从一个天空到一个村庄,再到一个家庭,并形成制度等各种外在的规范,如道德准则。菩萨信仰超越各种关系,同时又融入一切关系之中,特别是生与死的关系。中国传统的生死关系主要是道德关系,重在今世生命意义的叩问,而佛教的菩萨信仰重构了生命的维度,突破了中国生命观的局限,以来世、彼岸等信仰开启了新的生命价值体系。布袋弥勒给我们的启示便是宽容、喜乐等精神进入我们的生命观念之中,并呈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让我们在关系当中认识真我,反省假我,再从假我看到真我,实现无我,这是包括布袋弥勒在内的五大菩萨信仰给我们的一个最大的启发,也是构成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资源。百年来佛教的自我变革就是我们的个体生命与社会、国家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融为一体,以五大菩萨的慈、悲、智、愿、行塑造理想的人格,这不仅是佛教自身的一场自我变革,更是回应个体生命内在需求的必然之路。



互动与共勉:菩萨信仰的精神情趣与实践路径

      

论坛还专门开辟了问答互动环节。有听众问:听专家讲,弥勒信仰涉及净土宗、唯识宗、禅宗,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今天雪窦山作为弥勒道场,又属于什么宗?李利安教授回答说:弥勒上生信仰涉及兜率净土,下生信仰则是期许人间净土,无论何种净土,弥勒均为净土之主,从广义上看,也可以说属于净土宗。唯识学以弥勒为祖师,这样的弥勒信仰自然属于唯识宗。布袋弥勒以通俗化智慧指导生活实践,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包容与喜乐的境界,这属于禅宗。所以,雪窦山弥勒文化的传承自然属于禅宗。不过,佛教主张多元一体,相互圆融,所以,禅宗型的弥勒信仰自然也不排斥上生信仰、下生信仰和唯识信仰,特别是自从太虚大师提倡“慈宗”建构后,汇总一切佛教资源、面向现代社会需求的人间佛教,成为雪窦山弥勒文化的总体方向,这与禅宗的生活化情趣也是完全一致的。

      

有听众问:听到专家们讲到菩萨学处,这与人间佛教是完全呼应的,那么请问,弥勒菩萨的精神与菩萨学处有什么关系?对此问题,唐忠毛做了简要的回答,涉及菩萨的忍辱与宽容,菩萨的智慧与清净,菩萨的喜乐与自在等理念和实践。

      

有听众问:在当代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有宗教信仰还是无宗教信仰的普通人,能通过哪些简单可行的具体方式践行五大菩萨的核心精神,让这份文化资源真正融入生活、服务生活呢?对此,程恭让教授做了简要的回答,他依据《增一阿含经》中关于弥勒的教义,认为从身口意三个方面进行修行是一条可靠的路径,程教授还特别提到星云大师倡导的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的“三好运动”。



有听众问: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观音菩萨的慈悲也相当于为人民服务。很多伟大的人物,胸怀天下,那算不算菩萨呢?李利安教授回答:按照佛教的观点,慈悲利他的人就是观音,菩萨普度众生,没有一个特别神圣的标准,而是生活化和通俗化的,只要是利益众生、又有觉悟的智慧,都属于菩萨。而且菩萨无处不在,现代社会中各个领域均有很多伟大的人物,他们如菩萨一般为众生、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值得我们赞扬与学习。

      

有听众问:中国民间常说的一句话是“男戴观音女戴佛”,这是有什么宗教禁忌,还是有什么加持的意义,到底如何理解?对此,孙英刚教授做了简要的回答,他说佛已经圆满,而菩萨还要精进努力,希望一个家庭里面,男人们要有更多的担当。另外,他也说到阴阳平衡与互补的中国传统理念可能对此也有影响。

      

有听众问:大慈与乐,这个理念看似简单,但要做起来,到底如何理解,如何修行?李向平教授对此作了简要回答,他说,仪式建构神圣,大慈与乐既是超脱的,也是生活的,既有赖于佛门戒律,也依赖社会规则,这两者要结合起来,既有心的修持,也有交往的实践。佛教倡导要做菩萨,就要有菩萨心肠,所以五大菩萨信仰围绕着一个中心就是文明的建构,大慈与乐跟文明的命运结合起来了,人间的苦与乐跟中国人的生命关怀是一致的。

      

尾声之际,主持人邀请各位专家以一句话总结本次论坛。孙英刚教授提醒众人坚信“本自具足”;程恭让教授寄望“雪窦山人间佛教发展越来越好”;李向平教授提出“同愿同行,菩萨共勉”;唐忠毛教授呼吁“向菩萨学习,不忘初心”;李利安教授则以一句诗意盎然的“敞怀雪窦容太虚,妙高界上展笑颜”与全场共勉,为这场思想的盛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论坛最后,吴文豪局长对论坛进行简要评议,高度肯定了五位专家的分享,并对专家、听众及组委会工作人员表示感谢。他还说:今日之聚,我们一起共享“之江论道,慈应人间”智慧与欢喜,感受到了五大菩萨信仰的生命力和佛教自我变革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担当。让我们一起学习弥勒菩萨“容太虚”的博大,“展笑颜”的豁达,愿弥勒文化的慈悲与喜乐,常伴各位左右,更祈愿中华文化薪火永续,愿宗教和顺、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2025雪窦山弥勒文化高峰论坛圆满闭幕。



从2018年“五大菩萨信仰与中华文化复兴”到2019年“五大菩萨信仰与佛教中国化方向”,再到2025年“五大菩萨信仰与佛教自我变革”,雪窦山弥勒文化高峰论坛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以弥勒文化为纽带,以五大菩萨信仰为主线,连接传统与现代、学术与大众。本次论坛既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更是一次佛教自我变革的实践探索,激发“包容、欢喜、慈悲、济世”的弥勒精神进一步融入当代生活,为推进佛教中国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注入了新的精神动力。




附录:

会场后方宣传标语:

1.大慈与乐

2.大悲救苦

3.大智启慧

4.大愿立志

5.大行精进


会场左侧墙壁的宣传标语:

1.振锡九华发宏愿,幽冥界内耀焰光。

2.乘象峨眉笃精进,银色界中融恒沙。

3.持莲普陀为依怙,琉璃界里见圆通。

4.仗剑五台超尘境,金色界间起清辉。

5.敞怀雪窦容太虚,妙高界上展笑颜。


会场右侧墙壁的宣传标语:

1.核心价值引航向,五个认同固根基。

2.主动作为破难题,自我变革启新章。

3.沃土扎根相融合,中华文脉印初心。

4.慈悲济世担道义,神州大地润民生。

5.开放包容向全球,和合共生济人间。